“纸坊村”的造纸梦
2019-04-26 12:41:36


造纸现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尼西乡位于香格里拉市西北部,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区位造就了尼西乡丰富的植被和适宜的生活环境。整个尼西乡属于干热山谷,半山区和高寒山区,适宜造纸原材料的生长。

根据《新编中甸志书稿本》的记载,枪朵藏族造纸工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通过茶马古道的经商优势,当时主要以盐、铁、毛毯、抹布、土纸等商品作为税收主体,书中所记载的土纸应该就是我们要说的手工造纸的成品。相对于中原地区造纸技艺,滇西北藏族地区保留了更为原生态的传统造纸技艺。

我们在尼西乡采访到一位造纸传承人,根据他的详细描述以及其他传承人关于造纸技艺方面的补充说明,基本上了解了历史上枪朵村藏族造纸的原料采集、工艺流程和纸张的基本用途。

据中甸县志记载,枪朵村旧名为“纸坊村”。当时整个村总共有12户人家,其中8户是通过造纸工艺获得经济来源,用于提供生活保障。据当地老人叙述,之所以当时造纸传承人甚少的原因是因为造纸技艺传承的局限性,因其技艺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且只传藏族的意识观,导致目前枪朵造纸技艺难以发扬光大。20世纪40年代,作为驿站的枪朵村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当时的手工造纸技术达到了鼎盛,手工纸除了用于地方政府上税外,还供当地松赞林寺抄写经文之用,或是平民百姓包裹酥油及砖茶等等,但更重要的是用于制作经幡。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工业造纸的巨大冲击,手工纸张的用量大幅降低,导致枪朵纸的产量也随之逐年减少,到“文革”期间则完全停滞。

遗憾的是,目前能够完全掌握枪朵藏族造纸技术的只有两位年过八十的老人,传承情况岌岌可危。其中一位老人告诉我们,枪朵村藏族造纸工艺之所以独特在于枪朵造纸不仅使用构树,还使用瑞香树、“瓦西树”等树种作为原材料,制作出来的纸张有黄纸和白纸。而东巴造纸只使用构树作为主要原材料,和东巴造纸术工艺流程不同的是,枪朵造纸术其中有一步骤是使用酥油茶桶或打奶桶搅拌。

每年的5、6月份,便开始采集造纸所需的原料,如若不在这两个月份及时采摘,所制造出来的纸张质量相对较差。采集回来的材料首先要剥去最外层的黑皮,只用其白内皮,然后用灶灰水浸泡三个小时,再用灶灰水大火煮约6小时,一般只需要将树皮煮烂透心为止,再用清水冲洗漂净,倒入石臼,用木锤捣成泥状,把其倒入酥油茶桶或打奶桶,倒入适量的温水搅成浆糊状的纸浆,纸浆用瓢舀入竹条做的纸抹上过滤,去污定型,把纸浆平铺在晒板上晒干,用鹅卵石打磨光滑,成纸型,最后用刀将纸边裁齐。

枪朵藏族造纸工艺逐渐趋于日常化,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日趋凸显。其造纸工艺流程和东巴造纸工艺有许多相似之处,因其宣传不到位,使得东巴造纸捷足先登走入历史舞台。目前,东巴造纸技术已趋于成熟,得到各界认可。而枪朵藏族造纸为节省成本只选用构树,而不再使用瑞香树、“瓦西树”等树种作为原材料,使得纸张变得单一,不再具有特殊性,加之传承人较少,工艺技术还不太娴熟,大多数村民都没有全面掌握造纸的工序,致使这项200多年的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窘境。

2006年,枪朵村造纸技术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征征服世人,并经由相关政府部门及各方专业人士的不懈努力,藏族造纸工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